“利息五厘,听起来不高啊?”“五厘是多少?36%还是4%?”这些争议背后,藏着借贷的核心问题:利息五厘到底合不合法?实际要还多少钱?本文不去空套法律条文,而是用真实场景、案例和计算公式,带你看透民间借贷利息的“文字游戏”。
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民间借贷,听到“五厘”就懵了——到底是月息还是年息?合法还是不合法?先明确核心法律框架: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修订的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》,以4倍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划定了法律保护的“红线”。
关键点:“五厘”本身不是违法标签,其合法性取决于实际年化的计算方式。
民间借贷的利息表述中,最危险的是“模糊表述”。“五厘”可能是月息、日息,甚至“周息”(虽然罕见)。不同场景直接影响还款金额。
假设借款1万元,分别按“日息五厘”“月息五厘”计算实际还款额:
许多借款合同会模糊表述利息,例如只写“利息五厘”,不标明是日息、月息或年息。这种情况下,法律默认以“月息”为常见解释,但一旦发生纠纷,法院会根据“实际还款行为”反推利息约定。若前期借款人按日息标准还款,很可能被认定为对日息的认可,风险陡增。
超4倍LPR的利息不仅不受保护,还可能触发“返还”条款。2024年浙江杭州中院的一起案例,借款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20万元,合同约定“月息3%”(年利率36%),还款18个月后无力继续。法院判决:超出4倍LPR(当时为15.4%)的部分(36%-15.4%=20.6%,即已支付的61800元中,41200元为超额利息),借款人可要求返还。
“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”超4倍LPR的利息,本质是“无效约定”,即使已支付,借款人也有权通过诉讼追回超额部分。
不是。金融机构(如银行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)受银保监会监管,利息限制可能更严格(部分银行信用卡分期年利率高达18%但合法);只有民间借贷(自然人、法人、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借贷)适用4倍LPR。
法律明确:利息、手续费、违约金、保证金等各种变相费用总和不得超过4倍LPR。若合同写“月息五厘”,但额外收取3%的“服务费”,实际年化可能超过红线,多收部分无效。
可以。在诉讼时效期内(3年)向法院起诉,要求确认超出部分无效。即使已支付超额利息,也可主张返还(实践中多通过“抵扣未还本金”实现)。
利息五厘合不合法,本质是“信息差”的博弈。债权人用模糊表述降低借款人的警惕性,借款人因缺乏法律知识而深陷债务陷阱。记住核心逻辑:一切利息约定必须落实在合同中,且年化不能超过4倍LPR。
最后一句忠告:借款前先查当月LPR(央行官网可查),再算年利率——五厘是0.5%还是0.05%,小数点往前挪一位,可能就是合法与违法的分水岭。